当前位置: js345线路检测>>学习之窗>>正文

精准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023-02-28 10:55

2022-07-04来源:《群众》杂志2022年第12期作者:陈卓 尹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要看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复杂而艰巨的挑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导权,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及时坚决同网络空间错误思潮展开斗争。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责任,及时主动与错误思潮展开斗争,成为用网治网的行家里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自身明辨、批驳错误社会思潮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二是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对哪些方面需要重兵把守、严防严守都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明确网络属地责任和网络主体责任,分清责任边界、确保责任落实。三是强化互联网思维以适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情况、新要求。要积极谋划、推动、引导网络舆论斗争,严密防范抑制网络攻击渗透行为。按照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坚决依法处理。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研判工作,建好应急预案,做好线上线下工作,着力提升自身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供给更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内容。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把握好时效度,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方针政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全媒体的成就宣传与形势解读;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主动设置议题,满足网民信息需求,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优质内容。要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依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丰富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各类代表性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加强现实主义体裁、重大革命和历史体裁、爱国主义体裁、青少年体裁等网络文化文艺作品创作,提升作品数量和质量。要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公开征集扶持活动,大力推动“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网络优质内容创作者扶持计划”等一系列优质内容建设工作,让主流思想文化主导网络空间,丰富网民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主动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语境,契合智能化、互动化、场景化的网络媒体传播特性,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表达。一是以融合技术推动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化。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主流媒体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引导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二是以互动沟通交流实现语言语态的大众化。创新表达方式,使用生动活泼、易于传播的大众话语,增强信息传播的鲜活性和亲近性,使传播更具感染力和文化魅力,提高公众认同。三是以技术创新推动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用好全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以图文、视频、交互融合产品等全息形态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内容表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吸引力,使主流媒体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

发挥信息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把控的驱动作用。网络空间是一个技术与社会相互交融的新场域。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不仅要重视理念与手段,还要以技术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及时更新采集技术以提高风险数据汇总效率。可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对各类风险数据进行搜集与挖掘,同时要看到网络空间数据的指数级增长现状与趋势,紧跟前沿技术,更新、优化数据挖掘与收集技术。二是借助数据预处理技术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对采集到的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时,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高效清洗海量冗余数据,保证意识形态风险数据的精准可靠,也可借助区块链等技术使相关数据免受窃取、攻击、恶意编辑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数据的安全。三是运用云计算提高对风险数据的分析效能。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搭建数据分析软件平台,不仅能高效分析数据信息,还能为需求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实现计算服务和软件服务的有机衔接。要注重提升运用云计算技术的能力,优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方法与效能。

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形势,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多元吸纳人才,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优秀的高质量复合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一要加强业务培训。结合社会热点难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开展业务培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互联网前沿理论与技术学习,提升网络应用能力和敏感性,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二要通过创新与完善人事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壮大人才队伍。加强网络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人才流动、薪酬等制度,凝聚优秀人才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及管理部门。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激发人才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活力。三要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亮出旗帜,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尤其重视鼓励高校学生利用所知所学进行正面发声、理性思辨,传播网络正能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


当前位置: js345线路检测>>学习之窗>>正文

精准把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2023年02月28日 10:55

2022-07-04来源:《群众》杂志2022年第12期作者:陈卓 尹建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同时要看到,当前意识形态领域仍然面临复杂而艰巨的挑战,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必须不断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主导权,推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及时坚决同网络空间错误思潮展开斗争。网络空间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广大党员干部要勇担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使命责任,及时主动与错误思潮展开斗争,成为用网治网的行家里手。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学习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增强自身明辨、批驳错误社会思潮的理论功底与实践能力。二是切实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结合实际情况,做到对哪些方面需要重兵把守、严防严守都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明确网络属地责任和网络主体责任,分清责任边界、确保责任落实。三是强化互联网思维以适应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新情况、新要求。要积极谋划、推动、引导网络舆论斗争,严密防范抑制网络攻击渗透行为。按照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坚决依法处理。切实做好重大、突发事件的舆论研判工作,建好应急预案,做好线上线下工作,着力提升自身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和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

供给更多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内容。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把握好时效度,加强和改进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活动、重要方针政策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全媒体的成就宣传与形势解读;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主动设置议题,满足网民信息需求,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优质内容。要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助互联网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依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丰富内容,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及各类代表性先进模范人物事迹,加强现实主义体裁、重大革命和历史体裁、爱国主义体裁、青少年体裁等网络文化文艺作品创作,提升作品数量和质量。要大力推进网络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开展优秀文艺作品公开征集扶持活动,大力推动“网络视听节目精品创作传播工程”“网络优质内容创作者扶持计划”等一系列优质内容建设工作,让主流思想文化主导网络空间,丰富网民精神文化生活。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能。主动适应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传播语境,契合智能化、互动化、场景化的网络媒体传播特性,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表达。一是以融合技术推动信息传播主渠道移动化。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主流媒体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引导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二是以互动沟通交流实现语言语态的大众化。创新表达方式,使用生动活泼、易于传播的大众话语,增强信息传播的鲜活性和亲近性,使传播更具感染力和文化魅力,提高公众认同。三是以技术创新推动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化。用好全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可视化呈现、互动化传播,以图文、视频、交互融合产品等全息形态进行网络意识形态内容表达,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感染力、吸引力,使主流媒体宣传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用户黏性不断增强。

发挥信息技术对网络意识形态风险把控的驱动作用。网络空间是一个技术与社会相互交融的新场域。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不仅要重视理念与手段,还要以技术提升治理水平。一是及时更新采集技术以提高风险数据汇总效率。可借助大数据算法等技术对各类风险数据进行搜集与挖掘,同时要看到网络空间数据的指数级增长现状与趋势,紧跟前沿技术,更新、优化数据挖掘与收集技术。二是借助数据预处理技术提高风险评估准确性。对采集到的风险数据进行分析时,可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高效清洗海量冗余数据,保证意识形态风险数据的精准可靠,也可借助区块链等技术使相关数据免受窃取、攻击、恶意编辑等,维护网络意识形态相关数据的安全。三是运用云计算提高对风险数据的分析效能。运用云计算技术可以搭建数据分析软件平台,不仅能高效分析数据信息,还能为需求方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分析产品与服务,实现计算服务和软件服务的有机衔接。要注重提升运用云计算技术的能力,优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评估方法与效能。

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队伍。适应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形势,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人才工作机制、多元吸纳人才,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能力优秀的高质量复合型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一要加强业务培训。结合社会热点难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核心开展业务培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加强互联网前沿理论与技术学习,提升网络应用能力和敏感性,提高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水平。二要通过创新与完善人事制度、人才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壮大人才队伍。加强网络统一战线工作,建立人才流动、薪酬等制度,凝聚优秀人才到技术部门、研究部门及管理部门。制定并落实人才发展整体规划,推动人才发展、激发人才的聪明才智与创造活力。三要鼓励各方积极参与网络舆论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亮出旗帜,对模糊认识进行引导,对错误言论进行驳斥。尤其重视鼓励高校学生利用所知所学进行正面发声、理性思辨,传播网络正能量。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共中央党校科研部)